一年来,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党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紧紧围绕县委“11358”发展思路,高效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济整体呈现稳步回升的发展态势。
一、经济发展中的亮点
(一)“升规入库”带动建筑业高速发展。
随着“升规入库”工作的开展,全县新入库资质建筑企业15家,较上年同期增加14家,在库建筑企业的增加,带动全县建筑业增加值增长56.6%,建筑业增加值占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从上年的12.79%上升到今年的23.28%,提高了10.49个百分点。
(二)工资和补贴的发放带动非营利性服务业快速增长。
一是今年全县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人均发放过渡期奖励性补贴17100元,较去年发放的绩效奖15000元增加了2100元;二是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工资调标人均每月增资300元,全年人均增长2700元;三是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正常晋升人均每月增资90元,全年人均增长810元;四是全县机关事业单位预发2022年过渡期奖励性补贴10000元。全年教育行业从业人员工资总额增长23%,带动教育行业增加值增长7.5%,拉动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2.35个百分点,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0.79个百分点;卫生和社会行业从业人员工资总额增长31%,带动卫生和社会行业增加值增长16.5%,拉动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0.45个百分点,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0.15个百分点;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行业从业人员工资总额增长28%,带动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行业增加值增长9.5%,拉动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3.45个百分点,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5个百分点。
二、经济运行特点
据初步测算,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5876万元,增长3.1%(按可比价计算),其中:完成第一产业增加值66400万元,下降1.5%,对经济的贡献率为-9.51%,下拉经济0.29个百分点;完成第二产业增加值36135万元,下降14.5%,对经济的贡献率为-65.58%,下拉经济2.03个百分点;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213341万元,增长8.2%,对经济的贡献率为175.09%,拉动经济增长5.42个百分点。第一、二、三次产业结构比从2021年的19.96:14.1:65.94调整为2022年的21.02:11.44:67.54。
(一)农业生产幅度收窄
全县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69840万元,下降1.1%。其中:完成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3440万元,增长5.3%。
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21.54万亩,较去年同期增加3万亩,同比增长13.4%。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9.25万亩,较去年同期增加0.13万亩,同比增长1.4%;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1.49万亩,较去年同期增长3.24万亩,同比增长39.3%;青饲料播种面积0.8万亩,较去年同期减少0.83万亩,同比下降50.9%。粮食总产量12955吨,较去年同期增加310吨,同比增长2.5%;油料总产量2817吨,较去年同期减少211吨,同比下降7%;蔬菜总产量33475吨,较全年同期增加14068吨,同比增长72.5%;药材总产量16400吨,较去年同期增加6394吨,同比增长63.9%。
全县各类牲畜年末存栏31.59万头(匹、只),较去年同期减少0.09万头(匹、只),同比下降0.3%,其中:大牲畜年末存栏13.84万头(匹),较去年同期增加0.02万头(匹),同比增长0.1%;绵山羊存栏15.74万只,与去年同期持平;猪存栏2.01万头,较去年同期减少0.11万头,同比下降5.2%。各类牲畜总增数11.27万头(匹、只),较去年同期减少1.2万头(匹、只),同比下降9.6%,总增率35.58%,较去年同期增加11.38个百分点;出栏数23.45万头(匹、只),较去年同期减少10.35万头(匹、只),同比下降30.6%,出栏率74.02%,较去年同期增加8.4个百分点;商品数23.04万头(匹、只),较去年同期下降10.27万头(匹、只),同比下降30.8%,商品率72.72%,较去年同期增加8.05个百分点。
(二)工业生产下降
全县完成工业增加值27723万元,下降24.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10.7%;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下降29.8%。
全县工业企业生产鲜冻肉562吨,较去年同期增加164吨,同比增长41.2%;生产砂石料48.5万方,较去年同期增加9.53万方,同比增长24.4%;生产混凝土16.41万方,较去年同期增加10.35万方,同比增长170.7%;生产洮砚548方,较去年同期增加273方,同比增长99.3%;电力企业发电137781万千瓦时,较去年同期减少28956万千瓦时,同比下降17.4%。
(三)建筑业增长
全县完成建筑业增加值8412万元,增长56.6%。
(四)第三产业增长
全县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13341万元,增长8.2%。
卓尼县2022年第三产业构成及占比
指标 |
增加值 (万元) |
增速 (%) |
占三产的比重 (%) |
第三产业 |
213341 |
8.2 |
100 |
批发业 |
578 |
-8.7 |
0.27 |
零售业 |
3075 |
-2.4 |
1.44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8863 |
50.9 |
4.15 |
住宿业 |
1662 |
-13.2 |
0.78 |
餐饮业 |
4004 |
-24.8 |
1.88 |
金融业 |
13971 |
-0.1 |
6.55 |
房地产业 |
8193 |
23.6 |
3.84 |
其他服务业 |
169555 |
8.4 |
79.48 |
农林牧渔服务业 |
3440 |
5.3 |
1.61 |
卓尼县2022年其他服务业构成及占比
指标 |
增加值 (万元) |
增速 (%) |
占其他服务业的比重 (%) |
占第三产业的比重 (%) |
其他服务业 |
169555 |
8.4 |
100 |
79.48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
5743 |
7.9 |
3.39 |
2.69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1158 |
6.4 |
0.68 |
0.54 |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
513 |
0.6 |
0.3 |
0.24 |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4928 |
11.2 |
2.91 |
2.31 |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
5936 |
-2.5 |
3.5 |
2.78 |
教育 |
61542 |
7.5 |
36.3 |
28.85 |
卫生和社会工作 |
7454 |
16.5 |
4.4 |
3.49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1156 |
-6.4 |
0.68 |
0.54 |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
81125 |
9.5 |
47.82 |
38.04 |
(五)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7078万元,同比增长12.3%,其中:按三次产业划分:第一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00万元;第二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091万元,同比增长63.4%;第三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9787万元,同比增长8.9%。
全县施工项目128个,较去年同期减少3个,同比下降3.8%。其中:新开工项目65个,较去年同期增加19个,同比增长41.3%。
(六)消费品市场下降
全县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726万元,同比下降2.6%。按行业划分:批发业实现零售额840万元,同比增长2.3%;零售业实现零售额27650万元,同比下降0.4%;住宿业实现零售额2579万元,同比下降4.8%;餐饮业实现零售额8657万元,同比下降8.8%。
(七)城乡居民收入双增
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651元,同比增长4.06%。其中:工资性收入26649元,同比增长4.26%,占城镇居民收入的86.94%;经营净收入1504元,同比增长3.67%,占城镇居民收入的4.91%;财产净收入493元,同比增长2.59%,占城镇居民收入的1.61%;转移净收入2005元,同比增长2.06%,占城镇居民收入的6.54%。
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07元,同比增长6.98%。其中:工资性收入2902元,同比增长7.79%,占农村居民收入的27.1%;经营净收入7347元,同比增长6.77%,占农村居民收入的68.62%;财产净收入33元,同比增长0.95%,占农村居民收入的0.31%;转移净收入425元,同比增长5.71%,占农村居民收入的3.97%。
(八)人民币贷款下降
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为469829万元,同比增长4.2%;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13634万元,同比下降8.2%。
(九)财政支出增加
全县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16509万元,同比下降21%,其中:完成上划中央级收入5070万元,同比下降26.7%;完成省级收入1857万元,同比下降29.3%;完成州级收入811万元,同比增长21.95%;完成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771万元,同比下降17.98%。
全县完成财政预算支出264785万元,同比增长10.5%。
三、存在的问题
(一)农林牧渔业方面
受草畜平衡超载牲畜核减的影响,全年各类牲畜出栏23.45万头(匹、只),较去年同期减少10.35万头(匹、只),同比下降30.6%,各类牲畜商品数23.04万头(匹、只),较去年同期减少10.27万头(匹、只),同比下降30.8%,牲畜出栏数和商品数的下降成为影响全县牧业产值持续呈现负增长的主要因素。
(二)工业方面
工业结构单一成为影响全县工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全县工业企业中,4户规模以上企业中的3户和50户规模以下企业中的11户企业全部为水电企业,电力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了88.67%,因此水电企业在全县工业经济增长中占据主导地位。全县3户规模以上电力企业发电8.34亿千瓦时,较上年同期减少1.75亿千瓦时,同比下降17.4%(九甸峡电站发电6.5亿瓦时,同比下降12.1%,占总发电量的77.95%;汇能电站发电0.86亿千瓦时,同比下降24.8%,占总发电量的10.33%;浙河水电预计发电0.98亿千瓦时,同比下降37.1%,占总发电量的11.72%),发电量的下降导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持续呈现负增长。3户规模以下样本企业中,甘肃合作安果水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卓尼县分公司发电0.41亿千瓦时,较去年同期减少0.21亿千瓦时,同比下降33.8%,卓尼县雪域生态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总产值144万元,较去年同期174万元,同比下降54.7%,致使全县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下降29.8个百分点。
(三)消费品市场方面
一是限额以上企业数量少成为影响全县消费品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全州拥有限额以上企业40家(合作16家;临潭6家;迭部6家;舟曲4家;夏河3家;玛曲2家;碌曲2家),全县仅有佳美商贸有限责任公司1家限上零售企业,占全州限额以上企业的2.5%,在库限额以上企业数量少、占比小,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支撑和带动不够明显,这使得全县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整体呈现出增长动力不足。
二是受经济下行压力和疫情防控等因素的影响,对全县商贸市场冲击较大,尤其是对住宿业和餐饮业的影响较为严重,住宿业营业额较去年同期下降4.8个百分点,餐饮业营业额较去年同期下降8.8个百分点。
四、工作建议
(一)大力推广科学养殖,带动农村经济稳步提升。一是优化种植结构,提高农作物经济含量。县农业农村局要以转型发展为主线,充分利用产业结构调整优势,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经济作物和设施农业的种植体量,以此来稳步提升全县农业产值。二是主抓牲畜存出栏,确保畜牧业稳步回升。县农业农村局要高度重视牲畜核减造成的全县牲畜存栏急速下降问题,以增加牲畜存栏和提高牲畜出栏为出发点,以发展舍饲养殖等产业着力点,加大优质牲畜购入力度,淘汰本地劣质牲畜,及时向统计部门提供牲畜购入凭证,稳步提升全县牲畜存栏和出栏量,以此保障畜牧业平稳增长,带动全县农林牧渔业稳步发展。
(二)确保工业稳定增长,促进工业效益平稳回升。一是跟踪服务重点企业,确保及时升规入库。通过对美石菇源企业的调研,企业计划于2022年年底投入生产,年生产菌棒1500万棒,每个菌棒按照市场价2元计算,年主营业务收入将达到3000万元,按照每个大棚2万菌棒,需要750座大棚来消费企业生产的菌棒,县工信商务局要重点跟踪企业建设进程,及时解决企业投产前面临的各项困难和问题,确保企业按计划时限投入生产,积极协调对接产品销售渠道,确保企业能够尽早入库升规。二是强化工业运行调度,培育经济新业态。县工业信息化和商务局等相关部门要加大工业提质增效力度,加强工业运行调度,精准帮扶重点企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工业利润增长后劲。积极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在稳定主导产业增长的同时,加快培育扶持新的利润增长点。积极做好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培育,使成长性好、发展后劲足的企业能快速达到规模以上工业统计标准。
(三)加强企业监管力度,确保建筑业产值应统尽统。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要加大对在库建筑企业和新注册建筑企业的监管力度,确保在库企业产值能够应报尽报,新注册企业能够及时入库。充分发挥政策扶持,建筑项目尽可能倾向于在库建筑企业,以此来提升全县建筑业企业产值。
(四)切实强化市场监测机制,保障商贸市场平稳发展。一是加强统计监测,确保应统尽统。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工业信息化和商务局、县统计局、县税务局要加大对限额以上企业的监督力度,核查企业财务、税收等相关数据,确保企业如实申报各项统计报表数据,做到账表数据一致,从源头上杜绝企业出现虚报、瞒报现象,做到“应统尽统、应报尽报”。二是发挥地域优势,确保多元发展。县工业信息化和商务局、县文化旅游局要充分结合本地旅游资源优势,加强旅游消费市场建设,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健康旅游,依托全县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推介土司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洮砚文化和藏王文化,吸引游客进行旅游消费,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带动批零住餐业稳步增长。三是更新经营模式,确保模式转变。县工业信息化和商务局要积极引导商贸企业改变传统的营销模式,适应经济新常态,强化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要充分利用网站、微信、抖音等营销平台,引领消费新模式,通过引导企业搭建平台,开展网络销售,增强线上销售对消费品市场的提升和带动作用,扩大电商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份额,切实做好商贸流通企业特别是电子商务企业的入库统计工作,对具有发展前景的电商企业要加大培育力度,确保能够尽快达到升限条件。四是增强服务意识,确保提质增效。一方面县工业信息化和商务局要对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强化银企对接,解决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资金不足等各类问题,稳步提升全县限额以上企业产值;另一方面县工业信息化和商务局要加大对限额以下批零住餐样本单位的跟踪监测,尽可能给予样本单位一定的政策扶持,促使样本单位销售额稳步提升,以此来助推限额以下批零住餐业平稳回升。